“风过泸州带酒香”是泸州人对外介绍时最爱说的一句话,白酒也是泸州经济的第一大支柱和第一大税源。即使全国经济增速下行,地方政府财政增收压力加大,但是因为有包括泸州老窖和郎酒在内的众多白酒企业的支撑,泸州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
目前,酒业在泸州全市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的贡献份额约占1/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突破60%。
根据泸州市统计局数据,1~9月,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86.3亿元,其中,酒类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8.4亿元,同比增长46.4%,占全市利润总额的79.3%,对全市利润增长贡献率为96.5%,拉动全市利润增长34.0个百分点。
4年后的千亿产业
2012年泸州市一号文件——《关于加速推进千亿白酒产业发展的意见》就与白酒有关。文件指出,到2016年白酒 产业链,泸州白酒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销售收入破1000亿元,利税总额突破250亿元。
泸州的白酒产业已经连续5年保持了年均4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1年全市白酒销售收入为467亿元,利税总额超过115亿元。要达到1000亿,意味着泸州的白酒销售收入要在4年内实现翻番。为此,泸州正打造一条完整的白酒产业链白酒 产业链,希望整合所有相关力量,“举全市之力”实现千亿白酒产业。
51岁的梁光福算是链条的开端,他是黄舣镇蟠龙湾村支书,2010年该村土地流转到了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公司,用于种植泸州老窖生产高端白酒所需的有机高粱。
土地流转后,梁光福和另外一个村民合伙承包了近400亩地,成立了乐和园专业合作社。他们必须按照红高粱公司的要求种高粱,否则就不能拿到较高的收购价。
这种定点种植的有机高粱,确保了泸州老窖集团酿酒所需的原料,从源头保证白酒质量,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过去腊月三十算账,全家6口人一年赚一两千元,现在一年两万元都不止。”梁光福说。
今年泸州老窖集团引入逾60亿元社会资金打造的1.8万口酿酒酒窖已经集中开工建设。按照酿酒工艺公式测算,1.8万口酒窖需要酿酒高粱15.6万吨。去年,每公斤有机高粱订单收购价格为6元,以此推算,15.6万吨有机高粱将给农民带来近10亿元的收入。
但梁光福觉得,农忙时雇工费用有点高,男人60元/天,女人50元/天。他说自己去成都一些合作社参观,只需要20多元/天。“这也是因为旁边有园区,年轻人去园区打工,每个月都会有几千块钱收入,高的有三四千。”
酒业集中区
距离蟠龙湾村不远,有一个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集中发展区,总规划占地1万亩,计划总投资150亿元,这是全国第一个以白酒生产加工为枢纽的、连接上下游产业的白酒加工配套产业集群,也是泸州发展千亿元白酒产业的核心园区。
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超告诉记者,现在酒业集中区每天有12100多人上班,70%以上来自周边的农村。
该园区按照白酒产业供应链节点进行匹配,规划入驻六大主题业态和三大中心。六大业态包括:30万吨有机原粮种植、80万吨基酒储存、100万吨灌装生产、150万吨白酒配套包材供应、300万吨物流配送和三产配套服务。三大中心包括: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为了解决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融资需求,泸州还由泸州老窖集团发起组建了龙马兴达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资金来源中80%是民营资本,主要来自泸州老窖集团经销商、上下游关联企业等,用于满足泸州在白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需求。
龙马兴达小贷公司总经理唐昌宜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公司开业至今年9月30日,共发放贷款68亿元,其中向老窖产业链的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近34亿元,占累计发放贷款总额的50%;公司贷款余额24.6亿元,老窖产业链客户的贷款余额13.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3.57%。
小巨人培育计划
在整个产业链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把现有相对零散的白酒企业整合起来。
泸州老窖集团副总经理沈才洪告诉记者,四川酒业除了著名的六朵金花(剑南春、五粮液、全兴、泸州老窖、沱牌、郎酒)外,还有大量的原酒企业,每年产量有200万~300万吨。
除了产业龙头老大泸州老窖和郎酒之外,泸州还推出了一个“小巨人培育计划”,针对有自己品牌、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入库税金达到500万元以上的白酒企业,这些是泸州白酒的第二梯队,泸州为其提供融资、土地、能源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目前,泸州共有酒类“小巨人”企业26家,去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左右。按照规划,到2016年,泸州全市力争培育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酒类企业10户;全省白酒企业30强中,泸州酒类企业要占半壁江山以上。
泸州市财政局也称,今年市级财政预算拟安排酒业发展资金1.5亿元,较上年增加2000万元,其中新增1000万元用于鼓励酒类企业扩大窖池规模,对新建窖池给予奖补。
除了把产值做大,泸州更希望能够掌握行业话语权,成为白酒标准的制定者。
编辑 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