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伟辉教授从网络信息认知神经机制与新媒体智慧传播研究的必要性与创新性谈起,认为找到认知的内在神经机制是理解受众的重要前提,通过归纳特定情境下大脑处理信息并形成认知的方式,将理性的智能和情感智能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传播大数据应用与互联网营销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戴伟辉,这是促进传播学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新方向。
戴伟辉教授介绍了当前物联网、泛在通讯网、互联网、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与运用,以及“Internet+”逐步向“AI+”及“Neuro+”转变的现状,认为新技术对社会、经济和传播学的前沿转变起驱动作用。强调智能互联时代传播研究面临着新挑战,需要新技术新手段去做出更精准的预测与判断。
关于网络信息认知的神经机制,戴伟辉教授表示网络信息符号经过人体的感觉通路后,首先在大脑边缘系统产生第一性情感反应,即表象信息,并在大脑高级皮层形成第二性情感反应,即语义信息,二者共同形成情感认知体验。不同的网络信息符号类别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各异大数据应用与互联网营销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戴伟辉,其中,动作符号传播效果最佳,文本符号所带来的效果则有所欠缺。
针对传播行为中所流露的不同情绪,戴伟辉教授引用PAD三维空间的模型,将已知的情绪描述在几乎相互独立的Positive-Arousal-Dominance三个维度上进行分析。并展示其在“突发事件的国际态度与情感计算”“微信语音的群体情绪传播与管控”“网络心理计算与即时营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与智慧传播”“疫情信息传播与社会自主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戴伟辉教授强调,传播学研究应重视智慧传播的发展方向,对受众的情感体验与理性认知神经活动特征,可通过智能化自适应策略对传播资源、传播渠道、传播模式进行优化调控,实现精准传播,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类脑仿真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发展手段,类脑仿真将类脑模型及神经活动特征参数加载于人工社会系统的Agent中,通过平行计算和仿真分析,能够研究复杂传播系统的特征与规律。
戴伟辉教授认为,传播学生命力和出路在于走跨学科发展道路,进而提出传播学的跨学科发展模式:双螺旋生态链与多学科群智演进模式。任何的学科发展都有其生态系统,该系统有两条最基本的生态链:学科体系自身的建构完善以及通过应用和学科交叉和其他学科一起建构完善。他强调,跨学科发展既要求我们不断构建和完善自身学科的知识体系,又需要和其他学科交叉应用,进一步完善自身体系。此外,他鼓励讲习班学员构建起新兴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并对其相关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研究层次与理论构建的提出具体建议。
戴伟辉教授回答学员提问
在交流互动环节,戴伟辉教授针对学员提出的“是否可以人为干预实现对AI的情感认知判断进行蒙蔽”“舆论监测是否有违传播伦理”“技术手段下舆论场情绪的监控对于舆论场生态有何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文/章子悦 蒋阳梅